发布时间:2025-10-16 23:48:39    次浏览
■记者顾亦来通讯员王静芳本报讯昨天上午,记者从市公安局获悉,今年1至9月,全市共受理侵财犯罪案件2.5万余起、同比下降18.72%;破案7317起,同比上升36.49%。1至9月,全市受理电信网络诈骗案件6858起,其中冒充公检法类诈骗案件745起,占比11%,案值100万元以上被骗案件7起。7月8日,海宁发生一起被骗资金2760万元的案件,案值创下全省新高。盗刷信用卡类和淘宝客服类案件,分别占8.14%和8.07%。网络投资、网络销售伪劣商品、网络售卖游戏装备等新型网络诈骗犯罪层出不穷。今年初至今,我市已有22名老人被诈骗,涉及残疾人补助诈骗50余起,学生被骗1000余人。据警方调查,目前,国内出现了一批新的地域性职业犯罪群。如福建安溪出现以实施网络赌博诈骗的犯罪群体;河南上蔡、商水等地出现冒充武警以购买帐篷、消毒药水等军用品为名的犯罪群体;湖北天门、仙桃等地出现购物诈骗、冒充领导诈骗的犯罪群体;广东、安徽等地出现冒充淘宝客服、理财顾问、医药专家诈骗的犯罪群体。记者了解到,1至9月,我市电信网络诈骗案虽同比上升1.3%,但案件同比上升的势头从7月份开始出现拐点,目前已连续三个月同比实现负增长,案件高发势头得到初步遏制。1至9月,全市公安机关共破获电信网络新型犯罪案件4655起,同比上升48.3%;抓获犯罪嫌疑人员1103人,同比上升213.3%;捣毁窝点58个,摧毁团伙67个,追赃止付涉案资金4000余万元;破10万元以上案件22起,百万元以上案件3起。打击战果累累,多部门建立的联席制功不可没。据介绍,3月18日,嘉兴市反虚假信息欺诈中心(以下简称“反欺诈中心”)正式揭牌运行,三大运营商、多家银行派员入驻中心,在提高止损成效的同时,有效缩短了办案时间,节省了人力和财力。针对重点易受骗群体,宣传、教育、工商、财税、通信运营商等部门和相关银行金融机构,充分发挥本单位和本系统的优势,切实加大了针对性防诈骗宣传和提醒。反欺诈中心运行以来共接到群众咨询1791起,报警2199起,查询电话号码7217个,拦截1643个,封停105个;冻结止付银行卡1397张,金额达3593万元。入驻反欺诈中心的运营商积极发挥行业优势,主动研究反制技术,移动公司针对伪基站构建平台,与公安等部门联动响应,6月以来,伪基站案件零发案。同时几大运营商还推出了预警平台。8月以来,通过平台预警、中心介入,成功劝阻被骗群众377人,直接减少损失600余万元。入驻的银行在主动分析资金去向,支撑打击犯罪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:建设银行与公安部门建立对接机制,为公安机关打击提供坚强支撑;工商银行研发黑卡系统,将涉案银行卡录入系统,增加犯罪作案成本。反欺诈中心还与其他非入驻银行建立了点对点联系机制,实现快速处置。教育部门通过学校校讯通等平台发送宣传防范信息。